标题:影评人藤井树:看懂了邓婵玉,便也能理解了姬发 内容: 抱着极高的期待去看《封神第二部》,看完心情略复杂。 有巨大的惊喜,也有遗憾,但后劲十足,可谓余韵绵长。 我们对于第二部的极高期待一定源于第一部,诸多想象也是基于第一部。 比如,期待神仙打架、期待质子团的反抗、期待哪吒杨戬等人物的闪亮、期待闻太师和魔家四将的威力,关于古战场的宏大追求,冷兵器+神魔乱斗的大银幕呈现,等等。 如果基于这些预设去看第二部,确实会有失望之感。 因为第二部的主线就不在于此。 第二部其实更聚焦于身为一个自由个体的姬发,他的觉醒和选择,这是与第一部在主题上保持一致的。 但是这一部最大的惊喜在于,塑造了一个飒爽英姿的女将军邓婵玉,她几乎可以说是另一个姬发。 是孤独的,作为将领统帅的姬发所能映照的镜像。 这个女将军既有战场上杀伐果断的英武,又有身为女性的细腻感知力。 她自信决绝,勇敢而坚定,与她相比,姬发在很长时间都处于犹豫懦弱、优柔寡断的状态。 影片始终围绕姬发与邓婵玉的关系展开。 他们如何交手、厮杀、对抗,再到后来彼此敞开心扉,惺惺相惜。 有人问这是爱情吗? 我的看法是,这是高于爱情的男女之情。 其中一定有异性间的荷尔蒙相吸,但更多是同伴、是战友、是精神层面的同道之人。 姬发正是在邓婵玉的身上找到了为谁而战的信念,他的降与战,都是为了让西岐的百姓能和平地活下去。 这个出发点找到了,他就真正地成长为一个领袖(君王)。 而在第一部里,姬发是从质子的身份觉醒的,姬昌告诉他:你是谁的儿子不重要,你是谁才重要。 他找到了他自己,他离开殷商,回到西岐。 但是回到西岐的他,并没有做好当一国之主的准备,他的内心是孱弱的,空虚的。 他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我随时可以为了西岐而死,我个人的生死是不重要的。 这就导致他动不动就要去献祭自己,去向闻太师求和。 而邓婵玉在精神上比姬发更果决,她非常坚定地继承父亲的遗志,报效殷商,战死沙场。 她的转变是姬发带给她的,因为姬发说你为死人而战,但我为活人而战,她去了西岐,在篝火旁和西岐百姓一起载歌载舞,感受俗世烟火气的和平生活,这给了她极大的触动。 在邓婵玉转变的同时,姬发也在她的感召下变得越来越坚定和强大。 他们彼此映照,彼此成全。 这对关系贯穿全片,被处理得丰富深邃,无比动人。 也因此,会感觉第二部的文戏多过武戏,好像魔家四将匆匆下线,哪吒杨戬更是沦为了工具人这恰恰是因为导演在塑造主角的成长上,更聚焦,更立体,也更深刻了。 理解了这一层逻辑,可能也参透了导演在第二部的叙事取舍。 因为三部曲是连续的。 概括来说这是关于一个人质成长为君王的蜕变史,姬发的觉醒与选择,始终是故事的核。 顺着这个逻辑,第三部应该就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天下共主的诞生。 第二部里最让我感动的段落有两个:一个是兵临城下,西岐百姓在篝火旁载歌载舞,配合着反复诵唱的词适此乐土,我居我处;乐此乐土,我守我护,所有一切都找到了基点:如此美好的和平生活,便是拼死要去争取和守护的理由啊。 还有一个地方是邓婵玉临死前让姬发再唱一遍他们第一次见面时他唱的歌,很多人会觉得太儿女情长,不符合邓婵玉的人设。 但我恰恰觉得这一处是必须且动人的。 因为邓婵玉临死前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她一生都在打仗,并未感知过寻常百姓的生活,她让姬发唱的歌里写了有女怀春,也写了有女铮铮。 她在西岐看到了家的模样,那是她向往的生活,但也因此成全了自己,更激励了姬发。 这是身为一个女人的动情时刻。 邓婵玉,并非一个战争机器。 她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强大且坦荡。 认真想了想,此前我们在大银幕上真的很少见到这样的古战场上的女将军。 除了杨门女将和花木兰之外,就再没有了。 饰演邓婵玉的那尔那茜,把这个女将军演得如此生动耐看,着实是乌尔善导演在质子团之外,再次送给中国影坛的一份礼物,这位女演员前途无量。 最后要说,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第三部! 文/藤井树 编辑/秋枫 发布时间:2025-02-08 09:23:55 来源:醋椒影视网 链接:https://www.cujiao.cn/news/3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