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华表奖特别策划 |《120年·120言》第二期:探寻创新 内容: 激扬时代,万象更新。 《今日影评》推出中国电影华表奖特别策划《120年120言》,对话百位影人,再寻中国电影发展的未来创新。 自1905年《定军山》以京剧片段开启中国电影史以来,从无声到有声 、黑白到彩色,再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中国电影用了120年的光阴历程完成电影工业的质变。 而如今,当AI技术能够批量生产跌宕的剧本,当算法能为想象力渲染实时影像。 我们不禁深思究竟中国电影的创新裂变路在何方? 电影人引以为傲的创新力又是否在被重新定义呢? AI浪潮席卷影界当AI浪潮全面席卷电影界电影,电影人们会感到焦虑吗? 张婧仪:其实我挺害怕科技的发展的,因为我觉得它会让我们变懒。 饶晓志:我不是那么悲观,至少我现在没有那么悲观,觉得AI会全面取代创作者的工作,让我们失业。 彭飞:AI更多的是总结和归纳。 目前看来电影领域的创作和创新可能还是得依靠人类。 于适:科技有科技的力量,但是我觉得演员由内而发的情感是没有办法替代的。 电影人对AI的乐观看待,源自于何? 饶晓志:我还是比较关注小人物的状态的,讲述他们的故事。 我也跟AI聊过故事,我觉得AI现在生产出来的东西目前还不够好,它还是习作型的创作,有点像我们在做梦。 屈楚萧:AI通常是按照是线性的逻辑去解决一些事情,但是表演或者说是创作有些时候是非逻辑性的。 那些突然迸发出来的灵感、创新力和想象力是AI 无法掌握的。 王佳怡:我觉得AI技术的应用是演员很好的一些武器。 于适:作为一个真实的生物、一个创作者来说,我觉得AI肯定是无法替代人类创作的。 因为这是两种力量,一个是真实的力量,一个是科技的力量。 曹郁:人工智能是一次技术革命,它融入到电影行业里是一个不可改变的趋势,我们应该去拥抱它、掌握它,而不是对它感觉到恐惧。 在目前看来人工智能并不是说来替代人类的情感和创意,而是来帮助我们做大量的重复性的、复杂性的一个工作,它是我们的一个好助手。 比如我的上一部电影叫《解密》,我们利用人工智能生成了一种胶片质感的颗粒,极大地提高了整部电影的清晰度,这在以前其实是很难做到的。 拥抱AI,让生产力尽情解放饶晓志:技术的革新其实也解放了某些生产力。 我们自然就会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提高自己的创作力想象力。 比如,我在剪辑的过程中想改一些台词的时候,就可以直接用AI模拟演员的声音,达到一个试听的效果。 郭帆:我们组里成立了AI的部门,正在尝试把整个生产流程的各部分拆分出来,看看哪些合适应用AI。 整体上我们现在的pipeline已经建立了,包括一些小的应用都已经出现了,也许我们这部戏拍完之后可以再去复盘,整合出一个更好的模型应用于电影的制作与拍摄。 戴墨:其实AI对我们剧本的帮助已经开始体现了,比如刘慈欣老师的《带上她的眼睛》,其中有一些概念图是先利用AI帮我们设计的。 吴汉坤:像动态预览、造型设计包括线上的3D动画和一些后期制作都可以用AI来帮助实现。 AI不是代替人类,而是赋能创作,达到降本增效。 张婧仪:我觉得AI在古装作品方面会帮助的比较多,因为有时候一个架空的世界可能用AI会有更多的想象。 那尔那茜:我觉得我们可以将AI的能量发挥到最大,然后帮助到我们。 以创作胆气应对智变浪潮面对AI技术的加速发展,电影人们将如何革新如何与AI卷起来? 孔大山:其实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创造力。 我觉得观念上的创新才是真正能让电影的形态更加丰富、让它的生命力更加持久的方式。 我特别期待能看到一些像《从21世纪安全撤离》那样有创意的电影,它的整个气质、作品性和作者性都是很独一无二的。 我觉得电影的创造可以非常奇怪,但是一定不能平庸。 张凯丽:我觉得中国电影的前景还是非常光明的,但是也确实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讲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曹郁:人工智能起到的作用其实就是释放创作者的创造力。 我们要回归到艺术工作者本身的角色当中去,随着未来AI技术不断的发展,我们要用自己的风格、艺术语言以及高效的技术手段,来讲好我们中国人的故事。 郭帆:回归到初心吧,我们要继续保持着高标准、严要求,认真地完成每一个镜头,希望我们的这些努力不辜负观众。 在这场未来创新的讨论当中我们听到了来自中国电影创新力的两种心跳:一种是来自于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基因,另一种则是奔涌而来、面向未来的数字脉搏。 当未来已来我们看到的是中国电影人一直在观察、在摸索、在突破。 我们愈发清晰地看见:中国电影的未来图景,正是传统文化基因与AI技术赋能在新时代的双螺旋演进,这场永不停歇的创造性对话,终将在银幕上绽放出令世界惊艳的东方虹彩。 发布时间:2025-05-01 09:16:14 来源:醋椒影视网 链接:https://www.cujiao.cn/news/3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