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审判黄磊,今年内娱又一桩奇案 内容: 内娱最不缺的,就是笑料。 向佐刚忙完,轮到黄磊了。 冲米稀加辣椒、火化叫花鸡、生姜炒蛋赛螃蟹、豆角毒翻宋丹丹、山楂蛋液锅包肉……网友们回看已经停播的综艺《向往的生活》,发现“黄小厨”黄磊所做的菜,似乎都是黑暗料理。 几乎每次都第一个捧场的何炅,也成了众矢之的。 短视频搜索“异食癖”,跳转的是何炅,足以证明他的含金量。 网友们纷纷化身微表情专家,逐帧分析何炅的言行细节。 在感慨娱乐圈混的就是人情世故之余,硬是脑补出了代号“栀子花”的捧杀计划。 再往前倒几个月。 6年前的天价剧王,某瓣7. 5分的国产剧《如懿传》。 最近也被拉出来“逐帧审判”了。 去年7月,某游戏区up主随口吐槽《如懿传》的剧情不合理,却遭到粉丝疯狂攻击。 结果踢到了钢板,这位up主接连制作了十几期节目,逐帧分析该剧的各种缺点。 *连续输出一百多条视频影视区和吐槽区开始团建,吐槽《如懿传》成了流量密码。 今年2月,《如懿传》的各种吐槽遭周迅工作室的投诉举报,又让原本平息的战火重燃。 时至今日,还有很多up主在更新吐槽视频。 甚至加入了流量密码——男女对立。 问大家个问题:你“审判”过一部影视剧,或者演员吗? 你接受“审判”这种说法吗? 如果能,那“逐帧审判”呢? 随着影视剧的播出平台,从电视走向网络。 咱们观众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多,独立意识也越来越强。 试探一部新剧的好坏,也从一开始的“排雷”,逐渐发展成了“审判”。 角度更专业,观察更细致,相应的评论也更加犀利。 *多角度多层面,言简意赅从剧情设置、镜头语言、服化道到演员的演技。 全都是观众们“审判”的对象。 互联网摇身一变,化作“赛博法庭”。 某瓣的小组、某度的贴吧、某站的评论区,都可以“开庭宣判”。 虽然极端了一点,但这种“审判”行为本身无可厚非。 影视剧拍出来,就是给人看的,观众有发言的权利。 就像去饭店吃饭,我花了钱的,就有权评价你的菜品好坏。 影视剧拍得烂,就应该允许批评,积极改进。 就比如2018年上映的烂片《大闹天竺》。 让初执导筒的王宝强“喜提”金扫帚最令人失望导演奖。 *为数不多亲自来领奖的获奖者他虚心接受,励精图治。 终于靠《八角笼中》扬眉吐气,证明了自己。 这才是面对批评,应该有的态度。 而不是嘴硬,连发十几条微博证明观众有眼无珠。 演员的演技差,就该虚心接受,继续锤炼。 而不是放任粉丝控评,硬要把黑的说成白的。 按头让路人承认他“仅粉丝可见”的演技。 观众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能看到更优秀的作品。 但是最近,兴起了一股极端风潮:逐帧审判。 所谓“逐帧审判”,是一种对演员进行极端批评和挑剔的行为。 超慢速看剧,精力全在挑毛病上。 容易被观众“逐帧审判”的作品,集中在两类:古偶仙侠,都市偶像。 一方面,这两类影视剧的基本盘大;另一方面,它们无论是剧情还是设定,都有同质化倾向。 三生三世修炼爱情,是仙侠古偶离不开的套路;霸总娇妻,也是都市偶像最经典的母题。 观众早就审美疲劳了,根本懒得讨论烂俗的剧情。 注意力自然会转移,到主演的颜值和演技上。 倒不如说大部分这类影视剧的受众,就是奔着主演的颜值来的。 这类影视剧,代表着目标受众最“不切实际”的、最天马行空的梦想。 主角必然要有超凡脱俗的美貌,即便动起来,也不能有一帧崩坏。 *只动嘴不动脸的绝技脸必须是完美的,一场戏中随便抽出一帧,都能拿来当剧照;请问这种要求合理吗? 我之前写过一篇图文,吐槽某些演员念台词会抿嘴。 无论何时被镜头捕捉到,都展现最完美的状态。 归根结底,还是被“逐帧审判”给逼的。 “逐帧审判”不光要求脸,连演技得是完美的。 即便角色处在激烈的情绪中,脸都不能太崩;关键是一举一动,都得完美贴合角色人设。 孟宴臣反手关车门那场戏,被逐帧审判过多少次? 最近几年,播出的仙侠古偶和都市偶像剧里。 我能想到的,符合这个要求的演员,好像真的屈指可数。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补充。 我相信正儿八经看剧的观众,没这个闲工夫去“逐帧审判”。 影视剧只是下饭的“电子榨菜”,而不是需要仔细分析的论文。 喜欢就看,不喜欢就弃。 在进行“逐帧审判”,大致分为两种人。 其中一种,是纯乐子人。 他们有充裕的时间,以超慢速看剧。 他们的目的不是欣赏作品,而是在审判的过程中,获取快乐。 乐子人的行为,反映了网络环境中信息传播的特点。 为了吸引流量,用户会大量产出猎奇和极端的强情绪输出的内容。 逐帧审判只针对细节挑三拣四,却忽视了作品的整体艺术表现。 “盯帧”的人眼里只有定帧,没有对作品全面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批评,会是正向的、有建设性的吗? 而另一种人,就别有用心了。 他们的审判,并不具备建设性,有些甚至缺乏合理性。 将贬低和打击某位演员的真实目的,隐藏在批评剧集当中。 并拿出“我是观众就有权评价”的说辞,当作挡箭牌。 这种现象,我认为是饭圈文化的衍生物。 平等地怨恨全世界的纯恨战士除外,会针对某个演员,做出的破坏性评论的。 除了对家,就是仇家。 “上次我家哥哥的剧开播,被你们逐帧审判。 这回轮到你家哥哥的剧开播了,我也要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最终陷入仇恨循环。 从这个角度看,逐帧审判也是饭圈刷水抹黑,引起的报复性行为。 “逐帧审判”别人的时候,的确很解气。 但是回旋镖迟早会飞回来,打在你的后脑勺上。 *逐帧审判的讨论也能掐起来“逐帧审判”,就像是娱乐圈的核武器。 一旦使用,尸骨无存。 久而久之,原本就要完蛋的内娱,就彻底完了。 随便打开一个词条,正向口碑是粉丝在控评吹爆。 反向口碑,是对家在“逐帧审判”。 路人想追剧,都不知道上哪儿听真实的声音。 因为压根就没人说真话了。 或者说,真话被淹没在控评的海洋里了。 批评的目的,原本应该是促使被批评的一方改进和提高。 而“逐帧审判”只会对演员和他的粉丝群体造成伤害。 甚至扩大到整个作品,乃至行业本身。 它鼓励了一种消极、挑剔的态度。 而不是积极的参与,和建设性的反馈。 阿里影业总裁李捷,曾在朋友圈发文。 感慨从各种角度出现的舆情,成为了电影投资的最大风险。 “逐帧审判”,就会催生此类“意想不到”的舆情。 可以理性探讨,客观评价。 但是逐帧审判,就有点矫枉过正了。 说句实话,以内地影视剧的平均水平。 就算是8分的剧,都经不起这样的“逐帧审判”。 尤其是古偶仙侠,台词文白不分,还存在大量病句,早就是常态了。 *《如懿传》光病句都能找9期视频路人不看剧,光看断章取义的长图和动图,就进行审判。 不正是对演员本人、剧集本身的恶意中伤吗? 就比如去年上线的《宁安如梦》,剧集本身一般。 张凌赫那句歇斯底里的“苦果亦是果”,在某博被疯转。 但是如果你真的看了剧,就会发现他的演出,以及这句台词。 放在那个情境下,是没啥问题的。 文艺市场本来就需要百花齐放,应该允许存在问题,让大家敢于放手创作。 可“逐帧审判”悬在大家头顶上,让创作者举步维艰,让演员的包袱更加沉重。 希望评价能回归理性,而不是怀揣恶意的曲解和中伤。 这个行业才能越来越好,路才能越走越宽。 《如懿传》除外,它是真的烂得令人发笑。 黄磊也除外,最近我的快乐源泉,就是看各种黄磊“美食”盘点~今天就说到这里,咱们明天见! 拜了个拜~‌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大力 发布时间:2024-10-22 20:47:30 来源:醋椒影视网 链接:https://www.cujiao.cn/news/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