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发妻去世仅一年,梁实秋就娶小28岁台湾女星,学生反对:晚节不保 内容: 1975年5月9日,梁实秋和韩菁清在台北举行了一场仓促的婚礼,当天他们没有广宴宾朋,只在酒店摆了几桌酒席,简单招待亲友和蜂拥而至的记者。 可消息传出之后,立即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应。 “这女的肯定图他钱,梁实秋晚节不保啊! ”“这才几个月,就忘了糟糠之妻了? ”各种声音铺天盖地,嘲讽、谩骂不堪入耳。 那一年梁实秋71岁,是享誉文坛的翻译大家,是桃李满天下的大学教授,更是无数人心目中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 而韩菁清却刚刚42岁,而且还是正当红的女明星。 其实自从决定结婚的那一刻起,梁实秋和韩菁清的这场结合就注定要面临世俗的审判。 可对于外界的所有质疑和嘲讽,梁实秋不在乎。 梁实秋一生都在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快乐。 无论是和发妻程季淑相守几十年的细水长流,还是与韩菁清相伴晚年的热烈奔放,他始终忠于自己的内心。 只是,这平静的背后,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心酸和无奈? 1921年,18岁的梁实秋还是清华大学意气风发的学生。 新文化运动的浪潮席卷中国,自由恋爱成为新青年们追求的时尚。 可命运却和梁实秋开了一个玩笑。 就在梁实秋准备借着新文化运动的东风,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时,一张写着“程季淑,安徽绩溪人,年二十岁,1901年2月17日寅时生”的红纸,赫然出现在了他父亲的书桌上。 梁实秋心里清楚,这是父母为他安排的“未婚妻”。 反抗? 梁实秋不是没想过。 但骨子里的温润和孝顺让他选择了妥协。 他托人打听得知,程季淑9岁丧父,一直与母亲相依为命,虽然寄人篱下,程季淑却始终坚持读书,是个难得的独立女性。 梁实秋对这位素未谋面的未婚妻,多了几分敬佩和怜悯。 梁实秋妥协之后开始主动给程季淑写信,可结果却是石沉大海。 原来程季淑虽然接受过新式教育,但她骨子里还充满了传统女性的矜持,所以不敢轻易回复“私通”的信件。 梁实秋没有放弃,很快就拨通了程家的电话。 电话那头,程季淑的声音温柔而清甜,瞬间击中了梁实秋的心。 他鼓起勇气,约程季淑见面。 电影院,公园,他们像所有热恋中的情侣一样约会,但举止克制,点到为止。 梁实秋不在乎旁人的眼光,可程季淑却无法完全放松。 当时的社会对自由恋爱还是颇有微词,他们的“亲密举动”,很快就被传得沸沸扬扬,甚至有人去学校举报程季淑,让她丢了工作。 这在梁实秋看来,简直是无稽之谈,封建余孽! 但程季淑却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对这份感情充满了愧疚。 外界的压力让他们这段还没开始的“自由恋爱”,过早地披上了一层沉重的枷锁。 爱情的火花还没来得及燃烧,就慢慢沉淀成亲情的温情。 1927年2月11日,梁实秋和程季淑在北京举行了婚礼。 没有婚纱,没有钻戒,甚至连新房,都是租来的。 梁实秋在慌乱中还把本就不合尺寸的婚戒弄丢了。 “没关系,我们不需要这个。 ”程季淑平静地说。 没有责备,没有抱怨,只有理解和包容。 那一刻,梁实秋的心被深深触动了。 他知道,他和程季淑的结合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结婚之后,梁实秋继续在文坛耕耘,程季淑则承担起了照顾家庭的重任。 全家十余口人挤在同一个屋檐下,柴米油盐,鸡毛蒜皮,难免磕磕绊绊。 梁实秋经常为此烦躁不已,但程季淑总是耐心劝慰:“唐朝张公艺九世同居,得力于百忍,我们只有三世,何事不可忍? ”程季淑一句“百忍”化解了梁实秋心中的烦闷,也让他更加敬佩妻子的智慧和贤淑。 为了让梁实秋安心工作,程季淑主动包揽了所有家务,从不让琐事烦扰他。 梁实秋对此充满感激:“淑容忍我这么多年做这样没有急功近利可衅的工作,而且给我制造身心愉快的环境,使我能安心的专于其事。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山河破碎,梁实秋被迫与妻儿分离,可没想到这一别就是六年。 六年间,程季淑独自一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守护着他们的家。 直到1943年,当给母亲养老送终之后,程季淑才带着孩子们赶到重庆和梁实秋团聚,自此之后不管是在北平,还是在台湾,这对苦命的夫妻便再未分开过。 1972年,已是古稀之年的梁实秋夫妇前往美国投奔女儿,并在美国过了两年无忧无虑的日子。 1974年4月30日,梁实秋和程季淑手挽手,出门买菜。 突然,一架梯子从天而降,不偏不倚恰巧砸中了程季淑。 虽然程季淑被及时送到了医院,可最终却因为抢救无效与世长辞。 妻子的突然离世让梁实秋悲痛欲绝。 “我像一棵树,突然一声霹雳,电火殛毁了半劈的树干,还剩下半株,有枝有叶,还活着,但是生意尽矣。 ”梁实秋失去了妻子,更像是失去了生命中的一部分,再也无法完整。 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梁实秋开始重读《红楼梦》。 曾经他觉得这本书太过冗长,可当妻子离世后,他却对其中的人物和情节,有了更深的感悟。 为了散心,更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梁实秋很快决定离开美国回到台北,而梁实秋没想到的是,在台北他遇到了生命中的另一束光——韩菁清。 梁实秋和韩菁清的相遇源于一场朋友聚会,当时韩菁清已是家喻户晓的大明星,可跟舞台上光鲜亮丽的形象不同,私下的韩菁清却是个喜欢文学的文艺女青年。 初次相识之后,韩菁清很快被梁实秋的博学和幽默深深吸引了。 而韩菁清的热情和活力,也让梁实秋沉寂已久的心再次泛起涟漪。 他们一起聊天,一起散步,一起谈论文学,仿佛回到了青春年少。 梁实秋再次感受到了爱情的甜蜜。 他为韩菁清写诗、写信,字里行间充满了爱慕和欣赏。 可就这段恋情即将开始之际,反对声如潮水般涌来。 梁实秋的学生们无法接受他“移情别恋”,纷纷写信指责他“晚节不保”。 社会舆论更是对韩菁清口诛笔伐,说她贪图梁实秋的钱财,不怀好意。 朋友们也劝韩菁清:“你图什么? 找个老头,有意思吗? ”可面对质疑和压力,韩菁清没有退缩,她坚定地选择了爱情。 “你走了,好像全台北的人都跟着你走了。 ”她对梁实秋说。 这句话,让梁实秋感动不已,他知道韩菁清是真心爱他的。 为了保护这段来之不易的感情,梁实秋和韩菁清顶着巨大的压力,毅然决然地走到了一起。 他们没有理会外界的流言蜚语,而是选择低调地生活,用心经营属于他们的幸福。 梁实秋的晚年,因为韩菁清的陪伴,充满了欢声笑语。 1987年,梁实秋病重。 弥留之际,他紧紧握着韩菁清的手深情地说:“我依然爱你。 我故后,你不必悲伤,因为我先你而去,是我们早就预料到的事。 ”梁实秋离世之后,韩菁清则信守承诺,终身未嫁,独自一人,守护着他们的回忆,直到生命的尽头。 参考资料:大众日报:2016-01-07:梁实秋:日伪黑名单上的人羊城晚报:2013-11-13:幽默风趣的梁实秋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发布时间:2024-10-27 20:23:48 来源:醋椒影视网 链接:https://www.cujiao.cn/news/962.html